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我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专访文章
来源:新闻网 作者:新闻网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3-11 11:01:33
A A A

3月1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六版以“传统与现代结合 激荡中医之美”为题,专版刊登了我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专访文章。报道从扎根 潜心研究,坐好“冷板凳”;破土 拓展临床,活用中医经典;拔节 书香育人,文化浸润人心;孕穗 以老带新,助力“传帮带”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我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的发展建设及其在《黄帝内经》研究、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将相关报道转载如下:

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采用多学科方法开展的《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发生、演变与思维方法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成果显著——

传统与现代融合

激荡中医之美

“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汇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这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邢玉瑞坚守的宗旨,也是他潜心《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研究的独到见解。

经过70余年的沉淀,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张登本教授为学术带头人,邢玉瑞、孙理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取得了《黄帝内经》研究成果丰硕、中医思维方法研究颇具特色、中医理论研究居于领先方阵的显著成果,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发展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潜心研究,坐稳“冷板凳”

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想读懂《黄帝内经》的文义,语义学研究成为破解其奥秘的钥匙。作为先行者,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团队率先将语义学方法引入中医经典的研究并取得骄人成果。40年前有傅贞亮教授领衔开展语义学研究,这是学习、研究、应用经典的逻辑起点。”一谈到《黄帝内经》,张登本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举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中的“施”,在此读“易”。易,有延续之义,“名”要训解为“大”,“名木”,即高大的树木和植物。“不做语义学解释,读者很难理解文义,自然就无法应用经典。”1990年出版的《内经词典》就是该项研究的成果体现。

2015年,邢玉瑞领衔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5部中医经典进行语义学研究,后经邢玉瑞主编、张登本主审后,融汇成书,《中医经典词典》于2016年出版发行。“这在全国各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中是绝无仅有的。”张登本说。20172021年,邢玉瑞领衔编著出版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丛书12本,从哲学、思维方法、概念、基本理论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状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的路径及重点:一是面向古代传统的概念与理论框架研究,二是面向临床实际的中医理论创新研究,三是面向当代科学的中医理论多学科研究,四是面向未来需求的中医健康理论等研究。该套丛书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紧随其后,由邢玉瑞主编的《<黄帝内经>科学文化诠释》于2023年出版问世。全书融汇古今中外《黄帝内经》研究成果,结合作者研究新知,对162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在邢玉瑞眼中,《黄帝内经》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涉及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地理、哲学、兵学等诸多学科,其中天文与历法学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谓《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一种模式,如十二月太阳历、阴历、阴阳合历、十月太阳历的相关内容杂糅其间,共同构成了经文的复杂历法背景……这些都成为邢玉瑞解经、论经的重要历法依据,而且在书中多篇内容有所体现。

“读经典,善悟道,多学科,要正确理解中医学的精华所在,才能更好地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张登本说,“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哲学理念,书中269次论‘道’,虽有多种意涵,但其中最主要者莫过于以‘道’表达方法、法则、规律、理论等义项。”

针对道论,张登本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秦汉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其中先秦管子学术思想、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农家文化、兵家文化、墨家文化、阴阳五行家,以及秦汉时期的《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药学理论形成影响的研究,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的研究亮点。“目前还在坚守着《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院校并不多,我们是坚守者之一。”张登本表示,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要坐稳“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才能深刻领悟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中国智慧。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是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一直坚守的原则。学科团队成员始终将研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地开展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理论研究。“我们要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弘扬科学精神,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敬畏经典的同时不盲从经典,集合多学科知识于一身,促进中医学术的创新发展。”邢玉瑞说。

  

拓展临床,活用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源于临床实践,又必须服务于临床实践,让经典继续为中华民族医疗保健服务。这既是研究、学习、应用中医经典的终极目的,也是我们学科几十年来所坚守的信念和基本遵循。”张登本说。

回顾往昔,南宋医学家许叔微在其辨治“太阳阳明合病证”时,首次将《黄帝内经》依据三阴三阳六经在四肢体表分布状态而建构的“开阖枢”理论,应用于研究伤寒六经病证的临床辨治。“这是《黄帝内经》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典型案例。”张登本介绍。

聚焦当下,邢玉瑞编著《中医思维方法·趣味应用卷》,书中第五部分内容选择15个古今名家典型医案,试图从哲学思维方法、一般思维方法、理论思维方法以及临床思维方法的角度,从诊治获得疗效与误诊、误治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医家在具体疾病诊治过程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此亦是对传统中医病案分析的一种初步尝试。”邢玉瑞说。

为了满足临床医疗第一线的中医药工作者“做临床,学经典”的基本诉求,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团队及时调整《黄帝内经》研究的方法。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担“规培”授课任务的教师和陕西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师,2023年,张登本曾50余次针对临床各科对《黄帝内经》诉求,将经典原文中的不同内容,分别结合临床“脑病科”“心内科”“疼痛科”“呼吸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肝胆内科”“肾病科”“泌尿科生殖科”“骨伤科”“传染科”“麻醉科”“治未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使《黄帝内经》服务临床,“活”在当下。“让临床医生感受到中医经典与他们的实际工作联系十分紧密,便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张登本表示。

拥有着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馆坐诊专家田丙坤自称“铁杆中医”,常将中医经典应用于临床。他认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中医药高校要重视,中(西)医院也要重视。“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于养生保健康。《黄帝内经》不仅是养生宝典,也是治病法书。”田丙坤说,“经典的学习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检验完善发扬经典理论。”

《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田丙坤介绍,来自经典中的这句话呈现了临床上常见的“口苦”和“呕吐”两个症状,判定为当下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根据《黄帝内经》这句经典,我在临床上将小柴胡汤和平胃散相结合形成柴平汤,治疗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效果很好。

除此之外,学科团队成员还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创建治未病中心,开展体质辨识与慢病调理等相关工作,发挥中医药在体质相关性疾病及亚健康预防和干预中的优势,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固本活血壮骨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已进行至第四级决策咨询阶段。

  

书香育人,文化浸润人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医思维方法,其内涵是指以中国传统哲学观为指导思想,认识世界与人体生命活动,构建中医药理论与开展临床实践活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邢玉瑞表示,在培育人才方面,中医思维方法尤其重要。

该校黄帝内经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获批陕西省首批精品课程、省级精品示范课程,邢玉瑞编著的研究生教材《<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成为黄帝内经研究领域国内第一本研究生教材……伴随着学科的发展,黄帝内经课程建设成果丰硕,种种成果让学生在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汲取中医思维,领悟经典中的原创思维。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我们学科向来重视教材建设,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先后编著了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思维方法》,以及研究生教材《黄帝内经》《难经》等,无论教材的种类还是教材的质量,都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说到这里,邢玉瑞的语气中充满着自豪。

2023年,在对中医思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邢玉瑞编著《中医思维方法》(包括方法体系卷与趣味应用卷),该书系统总结了现代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医思维方法的相关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系统论述了中医思维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经验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等思维方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求异与求同、正向与逆向等思维方法,并全面阐述了中医临床全过程的思维方法问题。“编著此书不仅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医思维方法体系,而且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医学知识的医学人才。”邢玉瑞说。

与此同时,该学科团队还利用现代先进媒介手段,宣传、普及中医经典知识。2018年,学科团队借助上海“智慧树”平台,将《黄帝内经》中49个关键知识点,尽可能准确、科学地予以讲述,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肯定。据最新统计,自从《黄帝内经》翻转课程开播以来,在全国高校中累积选课人数3.76万人次,选课院校142所,公众学习者所属院校403所,累积师生互动20.14万次,累积浏览10.16万人次。2022年,“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发布该团队黄帝内经慕课视频,总播放量逾500万次。

“对于中医经典的普及是我们学科长期坚守的任务和追求。”邢玉瑞介绍,“不仅要向中医界普及相关知识,也要向民众普及中医经典,让民众得以接受中医思维,并进一步用中医药服务于大众。”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教学科研工作30年,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张景明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宣教工作。在他看来,《黄帝内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要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和学习,使《黄帝内经》成为“美”的载体。“张登本教授和邢玉瑞教授是我的两位老师,他们在《黄帝内经》研究上潜精研思,造诣很深,我只是以‘传声筒’的角色,把两位老师所研究的内容以通俗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让老百姓真正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学习社群,张景明不仅长期做客企业网络平台“杏林明师学社”讲堂,讲授中医入门课程“零基础学中医”“一病一讲”“讲透中药”“黄帝内经”等共计1200余节课,还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讲解“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医智慧”“《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智慧”等,在宣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致力于让受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中医药知识。

不仅如此,邢玉瑞主编的《中医文化关键词》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9种语言出版,使《黄帝内经》与中医理论的普及与传播更好地从国内走向国际。

“尽管我们学科团队的每位老师在做着不同领域的研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致力于中医经典的文化传承。”张景明说,“认准一件事,找对一群人,凝聚一条心,这便是我们学科建设始终向前发展的内核动力。”

  

以老带新,助力“传帮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至理名言,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王新硕作为学科团队中的一员,被《黄帝内经》的魅力所吸引,成为团队中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青年力量。“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理论水平,而且在《黄帝内经》的学习中汲取智慧,开启思路,进一步启迪临床,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在王新硕的人生规划中,未来他希望当一名老师,手拿“接力棒”,以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身份,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更好播撒在下一代人心中。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还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翠娟介绍,青年教师任职后,团队为每位新进老师配备高年资、高职称的指导教师,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相当于‘中间人’的角色,不仅要参与示范观摩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培训,还对学生进行授课,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乔文彪注重融合学科发展与青年教师个人特长,因材施教,在其指导下,团队青年教师佟雅婧于2023年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作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获益者,胡勇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便留校担任青年教师,为学生们传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方面,我作为中医启蒙老师,教授本科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础性内容,另一方面,我也担任内经选读的授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对于这样的培养模式,他感受颇丰,“在团队热爱经典的学术氛围下,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将热爱转化成教学和研究的动力,不断锤炼打磨课程教学实践,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学科发展齐头并进的效果。”

在张景明看来,“传道”不仅传的是“中医之道”,还是“人生之道”。“傅贞亮教授、张登本教授、邢玉瑞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也间接影响到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在这样的学术研究氛围下,整个学科团队秉持着对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热爱,始终如一地为中医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伏案于书桌前,他们潜心研究中医经典;站立于讲台上,他们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同样热爱中医经典的学生们;围坐在实验台,他们将中医经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把中医经典原理“嫁接”到临床、活用于科学研究,让中医经典“活”在当下。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以热爱经典为帆,以严谨治学为舵,以活用经典为桨,让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在新时代下激荡出更为绚丽的中医之美。

 

 


2024年3月11日党委宣传部来稿 文/高丹阳 审核:李隽)

  •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招生咨询:029-38185360
  •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Copy Right2020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本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