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文管理学院在学校和学院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在学科科研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学科建设:协同共进,迈向崭新高度
学院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共同治理等举措,持续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功获批2个校级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药管理学;组建1个省级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服务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成立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陕西中医文献集成与信息化应用创新团队以及1个校级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药健康管理与创新决策。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管理优势特色与交叉学科也顺利通过验收,各学科及团队相互支撑,齐头并进。
二、学位点建设:时代同频,昂首阔步前行
学院原有中医医史文献、国际中文教育、中医药管理学 3 个学位点,在研究生招生、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质量监控等方面有序开展工作。2024 年迎来重大突破,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建设。学院迅速开展导师遴选工作,已选拔出7名高素质导师,不断优化导师队伍,并精心规划招生宣传,计划于 2025 年度正式招生。
三、科学研究:深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
学院建立科研项目申报激励制度,激发教职工科研热情。2024年,在科研项目上成绩突出,获批厅局级及以上项目19项,其中省级项目 6项,厅局级10 项,横向课题3项,人均立项率达42.22%,获批经费169.8 万,较2023年增加 79.34万。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发表论文30 余篇,出版论著18部,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同时,在科研奖项上收获颇丰,荣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及帮扶工作中,有2项国社科项目获学校推荐上报,并制定 2025 年国家级项目帮扶计划工作方案,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国社科项目申报培训会2次。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申报1个省级高端智库,原有4个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2个平台参与教育厅优化重塑考核、1个平台参与校内自评并通过形式审查。
四、人才培养:聚势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学院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2人晋升教授职称,1人晋升副教授职称。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21 级1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李平、林亚美2名研究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9名毕业生获得《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学院首届研究生科研方法与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发表、录用论文12篇,主持学校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 3 项,参加各类学术交流20余人次,获得2024年“汉教英雄会”西北赛区最佳教学组织团队奖1项、第五届陕西省大学生天然药物微视频暨科技成果大赛一等奖1项,在学校组织的多项学术活动中也取得优异成绩。
五、社会服务:文化赋能,打造特色品牌
2024年,学院积极与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铜川市人民政府等开展项目合作,参与《陕西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4 - 2028 年)》项目的研究及规划编制,以及“铜川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子项目建设中医药技术中心——挖掘孙思邈传统技术”与“铜川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子项目建设中医药技术中心——《孙思邈大辞典》编纂第一期”项目,参与《咸阳市促进中医药发展若干规定(草案)》的立法咨询和修订,为地方和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形成特色服务品牌。
六、学术交流:智慧碰撞,共谋发展新篇
学院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作为,2024年主办、承办4次学术会议,35人次参加校外学术交流。3月成功主办“人文管理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暨首届陕西省银发经济与健康养老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研讨会”,8月顺利举办“思邈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高层论坛暨《孙思邈大辞典》编纂启动仪式”,2025年1月初承办“高尚兹典 博采群经——《孙思邈大辞典》编纂启动会”,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进程。2024年,学院还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医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与西北大学出版社开展合作会谈。同时,持续开展学术沙龙、讲座及文化研学等活动,截至2024年12月,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举办各类学术沙龙讲座10次,组织师生前往多家机构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共谋科创发展新篇搭建了平台。
2024年,人文管理学院在学科科研建设上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毅前行,为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2025年1月15日人文管理学院来稿 文/杜凤娟、王妮 审核:马真、李曼)
Copy Right2020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本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