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6 18:55:07来源:新闻网
1月24日,腊月二十五,2025年的第一场雪飘然而至。时值寒假,我校校园里非常安静,但在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大楼里,却是一片非常忙碌的景象。每个办公室都有老师带着学生或是处理科研数据,或是撰写论文,或是讨论科研思路,每个实验室都能看见科研人员热火朝天地开展科研实验,楼里的工作研究景象与楼外的天寒地冻形成了鲜明对比。
“假期正是做实验的好时机,我们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做实验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没有放假,老师也都没有放。”2024级研究生郭家琪说。
在分析测试中心,刘妍如教授正指导研究生开展中药成分分析,“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个刚刚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这是学校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类项目,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科技处为我们提供充足的保障条件,我们团队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这个项目。”刘妍如自信地说。
刘妍如所说的“药食两用秦药酸枣仁与山茱萸配伍改善睡眠的功效物质解析及品质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由我校牵头,联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团队,重点围绕陕西特色药食两用秦药酸枣仁、山茱萸,深入开展其改善睡眠功效物质解析与品质形成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秦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在三楼楼梯口,周瑞副教授手里拿着公文包,边下楼梯边裹围巾,他正急着去企业对接一款抗痛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这两三年,我们已经为几个企业做了很多中药二次开发研究,好多企业对我们团队的工作非常认可,这次又点名要我们团队去做一个中成药产品”,周瑞笑着说。
周瑞是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二次开发与大品种培育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该团队近5年已为省内外13家企业的27个中成药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中心会议室,中心执行主任许洪波教授正与4名老师在讨论修改中医药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陕西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创新资源优势明显。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引领,结合陕西产业发展实际,明确将中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制定发布了《陕西省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启动建设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目前在长安医学、秦药及秦医药文化保护发展等领域已形成特色。”许洪波说。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创新链、学科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1月19日,学校召开陕西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40余名院士、专家、行业领袖受邀指导交流,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许多创新思路和有效举措,让我们受益良多,我们将充分采纳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切实把各位专家的智慧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改进措施和实际行动。”许洪波补充说。
许洪波对中心的情况十分熟悉,他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坚持‘四协同四提升’发展思路,即协同政府部门,提升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协同企业,提升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协同兄弟院校团队,提升自身服务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能力,协同学会协会,提升秦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成效。近5年,中心牵头制定了《陕西省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方案》等20余项中医药产业规划及90余项技术标准,承担2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中组部科技特派团镇巴、略阳、紫阳、汉滨4个县(区)中药材产业帮扶工作,开展直接帮扶176次,对接42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支撑建立9个中药材示范基地,帮扶农户600余户;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下一步,中心将坚持“集成一批技术、阐明一批中药,解决一批资源、开发一批产品,培养一批人才、服务一批产业”的研究模式,重点围绕陕西特色优势中药资源(秦药)“药材道地性、加工低耗性、利用充分性、质量可控性、产业完整性”5个主要方面,持续开展政产学研协同攻关,以“大品牌—大基地—大产业”三位一体为路径,积极将创新技术和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秦药资源,世界共享”。
(2025年1月26日科技处来稿 文/张萱 审核:杨锋)